亲爱的朋友,当您感到肠胃或者鼻部、咽部、喉部不适时,终于下定决心做软式内镜检查后,是否会有以下的疑问:“检查用的内镜干净吗,是一次性使用的吗?”“我会不会感染传染病呢?”“为什么做检查前要等好久呢?”
用于疾病诊断、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就是软式内镜(以下简称“内镜”)。常见的内镜包括胃镜、肠镜、支气管镜和喉镜等,它是一种结构精密复杂、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,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,所以难以做到一次性使用。内镜管路多,而且难清洗,其内表面容易生长生物膜(生物膜内细菌对消毒剂的抵抗作用是细菌的千倍,常导致内镜洗消失败),也难以观察。诊疗检查前,每根内镜都要经过严格的洗消,所以大家要等待多时,请您多多体谅哦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内镜的清洗消毒流程。
基本原则:
所有内镜每次使用后均要进行彻底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。哪些内镜需要高水平消毒,哪些是需要灭菌的呢?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分类处理:a,进入人体无菌组织、器官,或接触破损皮肤、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及附件要进行灭菌;b,与完整黏膜相接触,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、器官,也不接触破损皮肤、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要进行高水平消毒;c,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用品进行低水平消毒或清洁既可。
手工洗消具体流程:
您肯定想不到一根小小的内镜洗消需要“八步走”:预处理-测漏-清洗-漂洗-消毒-终末漂洗-干燥-储存备用。
第一步:预处理
预处理是在内镜检查室完成的,内镜从被检查者体内取出后,检查者要立即用多酶洗液的湿巾或纱布擦去内镜外表面污物,并在床旁用多酶洗液冲洗管道,做到里外兼顾,此过程可以有效地预防管道内生物膜的产生。然后放置在运送容器内,送至内镜洗消中心。
第二步:测漏
每次清洗前都要进行测漏,如条件不允许的话,每天也要保证至少测漏1次。
a,连接好测漏装置,将内镜全浸没于水中,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注水,以排出管道内的气体;
b,首先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,观察有无气泡冒出;再观察插入部、操作部、连接部等部分是否有气泡冒出;
c,如发现渗漏,要及时保修送检。
测漏可以发现内镜是否漏水,是防止内镜发生严重故障的有效措施。如果把测漏过程想象为将轮胎放入水中以检查轮胎是否被扎破,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啦。
第三步:清洗
确保内镜不漏水之后才可以进行清洗。首先在清洗槽内配制清洗液(多酶洗液),要选择适用于内镜的低泡医用清洗剂,低泡可以增加清洗液和内镜的有效接触面积。也可选择特殊用途的医用清洗剂,如具有去除生物膜作用的医用清洗剂。
在适宜的温度下,多酶洗液有神奇的功效,它能够迅速分解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等污染物,就好比家中用洗洁精去除餐具的油污。将内镜及其附件完全浸没于清洗液中。然后用擦拭巾反复擦洗镜身,刷洗软式内镜的所有管道。连接全管道灌流器,将各管道内充满清洗液。可以想象成用清洗液对内镜里里外外做一个彻底的“SPA”。注意每清洗 1根内镜后,清洗液是要更换的哦。
第四步:漂洗
冲洗内镜各管道至无清洗液残留,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、按钮和阀门,
向各管道充气,去除管道内的水分,用擦拭布擦干内镜。如果上一步看作是用洗洁精清洗餐具,那么这一步就是把餐具上的洗洁精冲洗干净。
第五步:消毒(灭菌)
将内镜移入消毒槽,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;将各管道内充满消毒液,消毒的时间要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。虽然每一步都很重要,但是这一步是防止被检查者感染最关键的一步,让内镜和消毒液充分接触,再给内镜做一次消毒液“SPA”吧。
第六步:终末漂洗
将内镜移入终末漂洗槽,使用纯化水或无菌水(保证内镜不受水质污染)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 2 分钟,再冲洗内镜的外表面,彻底去除残留的消毒液,以避免残留的消毒液对人体造成损害。
第七步:干燥
经过终末漂洗的内镜是不可以马上使用的,还须将其干燥处理。将内镜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。先用乙醇或异丙醇灌注所有管道,便于管道内的干燥。然后用无菌擦拭布干燥内镜外表面。这样一根干净的内镜就洗好了!
第八步:储存
干燥后的内镜要回到属于自己的“房间”——储存库(柜)内。“房间”也是有要求的哦,内表面要光滑、无缝隙,通风良好,保持干燥,每周清洁消毒 1次,遇污染时要随时清洁消毒。灭菌后的内镜要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。
一根小小的内镜洗消周期大概需要半个小时,而且每天都要对消毒剂或者灭菌剂进行浓度监测。为了保证被检查者的健康,洗消上花时间是必须的。希望未来可以有更经济和安全高效的内镜洗消方法,既能提高内镜诊疗周转率及工作效率,又能避免被检查者的感染。
作者: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主管医师李旭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