佘北党群服务中心作为佘北大居综合网格阵地,始终以“开放式、集约化、共享性、枢纽型”理念,通过释放全新场景、搭建全新平台、引入全新资源,不断丰富阵地功能集成。今年上半年,中心1号楼改造项目全面竣工,焕新后的阵地,不仅是服务党员群众的前沿阵地,承托新兴领域党建的重要载体,更是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实体支撑。
筑牢红色根基
锻造党员教育“强磁场”
佘北大居综合网格通过盘活闲置空间、优化功能布局,推动中心整体格局全面焕新。
![]()
融入红色主调。网格内覆盖16个党组织,党员数644名,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党组织及党员群众,阵地增设“三室两厅一吧”、街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、网格工作站、联勤联动综合办公室、网格党建议事厅等功能区,将三大功能做实做细,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精心打造“佘山格格屋创意‘新’工坊”,展陈四大网格内特色企业产品;建设“网格记忆银行”,收集展示党员群众在区域网格内的鲜活故事或意见建议,让红色阵地更有温度。
![]()
延伸学育触角。挂牌成立社区党校佘北分校,深化与驻区单位、高校等党建联建机制。构建“理论共学-实践共研-成果共享”三位赋能体系。结合“映山红”党建品牌项目,发挥“家门口党校”政治功能,精心孵育行进式“四色”党课,实现“党员教育培训在哪都能上”。深化“书记传帮带”项目,截至目前,共开展书记沙龙、圆桌会、头脑风暴等活动30余场,培育党员干部骨干 50余名,形成党员教育常态化机制,推动党的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深化多元共治
激活网格治理“新引擎”
网格聚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,持续推动各条线力量下沉,发挥党建引领“多格合一”优势,以党建“一根针”穿起治理“千条线”。
![]()
建强阵地链。升级打造“社区plus空间”“协商议事谷”等特色空间,同时融合社区治理学院、大居治理工作室等,持续深化“我为社区献一计”“全能帮帮团·大家微讲堂”“佘北智立方”“绿丝带”“互为空间”等赋能项目,通过“空间+项目”的有机联动,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实效。
![]()
打造集成链。建立健全“网格长具体抓、网格力量共同抓”工作体系,通过召开“2+1+4+X”党建联席会议、“1+1+11+N”书记例会、物业联席会等10余次,成功解决佘北油烟、噪音扰民,雨污水管网等问题,同时通过“三联工作法”,为业委会顺利换届保驾护航;孵化“红色物业”管理服务模式,通过“敲门行动+线上微网格”双渠道收集民意,有效解决道路破损、飞线充电等多项问题;促进“居商联动”,建立“乐享佘北,街区共治合伙人”项目,引领10余家优质商户加入治理梯队;深挖区域资源,与佘山法庭等开展治理类共建活动,助力党建引领大居治理提质增效。
聚焦精准服务
绘就党群共享“幸福圈”
针对辖区居民实际需求,网格重塑阵地功能定位,以“精准化、精细化、个性化”服务,让党群阵地成为群众“想来、爱来、常来”的幸福家园。
![]()
丰富服务内容。大厅服务台设置“党组织、党员报到点”“街区党支部服务点”以及“流动党员报到站”,畅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设立“茸城e家”职工馨屿,免费提供饮水、热饭、充电、上网等服务。引入“山水咖啡”,打造佘北会客厅,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、展示交流的平台。
![]()
强化资源对接。依托全新服务空间持续释放阵地集聚效应,联动区域化党建联盟成员单位、驻区单位、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共建资源库,推动资源转化为服务功能,功能升级为治理效能。动员一批社区能人巧匠、“草根明星主理人”进入居民区党群阵地,培育组建文体类、科普类、生活类、养护类等社团40余个;聚焦“一老一小”多元化需求,结合阵地延时,向“银发群体”推出中医养生、太极、茶道等十余类特色课程,向青少年推出“融+学园”周末课堂,开设艺术、科创等课程 10余门。同时,配合2号楼原有的健身房、篮球场、羽毛球场等体育功能,真正实现党群服务阵地“大门常开、活动常办、群众常来”,让幸福底数更加浓厚。
![]()
![]()

